陰惡慘於陽惡,故陰律必重於陽律也(1/2)/ 蘇宧ༀམཎིཔདྨེཧཱུྃ།

陰律就是建立在因果報應之憲法鐵則上,可能是出自無心,而作破壞的事情,已經是損德了。更何況是為了奪取他人的財產、珠寶,而導致破壞他人的家庭或家產。有些人是明的靠著勢力蠻幹,有些人是暗中使用陰謀來奪取。那些明搶硬奪的人,當然難逃法律的制裁。而那些暗中使用陰謀的人,也許能夠僥倖逃過法律的制裁,但這種罪惡是最為嚴重的一種惡行。那麼嚴重到什麼程度呢?我說,這要看所犯的罪,在人間的法律,按照所得贓物論罪多少,在陰間是以五倍來處罰。而暗中陰謀所作的罪惡,而所受的報應,要比公然造惡來得悲慘。所以陰府的律法,必定重於陽間的法律,因為陰府、陰間的這些幽冥的判官,你是不能夠用金錢、用權力來左右祂們的,祂們也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的。

所以「陰惡慘於陽惡,故陰律必重於陽律也。」那麼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印光大師有寫一封給某居士書,這裡面印光大師有提到,到底陰間的犯罪要不要檔案?要不要公文?要不要紀錄?這是大家最懷疑的。我們知道陽間,你犯罪的話,那公安、警察會把你帶到分局、派出所問筆錄,然後再把你移送,台灣來講叫地檢署,給你起訴,檢察官給你起訴。然後法官再開庭給你審判,那判完罪以後再發監到、發放到各監獄去執行,這是人間的法律是這樣執行的。那在大陸,在中國,也是跟這個情形差不多。在中國大陸,叫公檢法,公安、檢察官、法官,所以我常說,公檢法就是人間的「司過之神」。

那在陰間,我們常常會探討一個問題說,陰間的法律,這裡講說,是比陽間法律來得嚴格,而且處罰是用五倍來處罰的。所以在《玉曆寶鈔》裡面描寫得非常詳細,分毫不差。所以有些人就會疑問說,那全世界現在人口這麼多,將近八十億的人口,那這個陰間的地獄呢?那是不是都要蓋不完,要客滿呢?那是不是也像陽間一樣,現在用計算機操作呢?我們知道像一般的法院,現在也是門庭若市,那監獄也是人滿為患。我們比如說,像陽間來講的話,以前。光移送一個比如說竊盜犯或是殺人犯,那個公文卷宗差不多要這麼多。就是這些案卷跟著人犯移送到地檢署,交給檢察官去審案,審查這些數據,然後再決定起訴不起訴,那公文就這麼多了。

那在陰間到底要不要公文呢?印光大師有特別開示,很有意思。印光大師在寫給「復某居士書」裡面提到,「陽間犯過,陰司有記」。你這邊犯一條,那邊就記錄一條,它是同步的。因為我們這個地方是五趣雜居地。五趣就是什麼?扣掉阿修羅以外,如果講五趣就是沒有算阿修羅。如果講阿修羅就是六道。那如果沒有加阿修羅,五趣,阿修羅就天道阿修羅、人道阿修羅、畜生道阿修羅、鬼道阿修羅,那就變成五趣了,所以這個地方叫五趣雜居地。

你看印光大師怎么說呢?寫這個信的這個人請教印光大師,他對因果也有興趣,但是他因果理路不通、不明。他是用世間的角度來解釋因果,他認為因果乃至於陰間是佛教設的。印光大師說,這是最錯誤的知見。那問的這個人,也跟一般人一樣說認為,比如說我們在陽間看到一個人犯罪,最好馬上審判,最好馬上槍決、馬上判刑。但是我們《感應篇彙編》前面有講,上天有好生之德,祂在等你回頭。他說,為什麼呢?因為《感應篇彙編》裡面有講說,因為我們的念頭會變化,念頭會轉移,所以有時候我們會回心轉意,我們會回頭是岸,我們會懺悔,我們會改過。所以上天祂是最有耐心的在等待你,祂等待你什麼?等待你回頭。而且我們人間時間的算法,跟天上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四天王天,一天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天人間一百年,祂們才過一天,你已經過一百年。

所以在《太上感應篇》前面,「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裡面,它裡面特彆強調一個問題,就是說你人的歲數是不能跟天比的。你人離開這個世間以後,你往生了,你死掉了,你帶著業障去受報了。就算說好了,你死掉以後,你到鬼道去。比如說你殺人,你到鬼道去以後,你經過一殿到十殿這樣來審判,那你服完應該服的地獄的刑罰。如果你造成殺生的話,人間判決你死刑,那是花報,到地獄去是果報。還有餘報呢?余報就是你到人間來,你受完這些刑罰以後到人間來,你要短命多病的果報。所以《太上感應篇》前面有提到說,你到陰間去,你到畜生道去,你到鬼道去,這個是在上天執行因果報應的一個大限裡面。

那麼這位居士他寫的信裡面,印光大師說,這位居士不夠聰明,他是以儒家跟佛家,以儒佛的因果跟世間的王法,就世間的法律來相提並論。他說,看起來好像有道理,事實上是沒有道理。他說,世間的賞罰,有時候還可以用人情去影響,你可能透過權力、透過關係,可能去遊說,可能用人情去影響。那麼這個人情都是什麼?都是「心識所感召」的,都是我們的妄想,阿賴耶識(愛染執)去感召的。印光大師說,你把儒佛的因果跟世間的王法、法律相提並論。印光大師說,他聰明不夠徹底。

他說,善惡因果是自心感召的,「世人不知」,以為是佛設的。所以淨空老和尚有講過,善惡因果,因果報應,這個都是真理。它的原則就是我們《太上感應篇》裡面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可以講說這四句是整個《太上感應篇》的總綱,往下走的統統是這四句的延伸解說。那最重要的是前兩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印祖就說,善惡因果都是自心感召的,也就是你要招來福報、招來惡報,那都是你自心感召來的。

以前陳大惠老師在講課的時候,講過一個有趣的對話。有一位女性的觀眾去聽課,穿得非常時髦,花枝招展,她離過婚了。在下課的時候,就請教陳大惠老師說,我一直想要再嫁,想要嫁一個好丈夫、好伴侶。她問陳大惠老師說,我有沒有那個機會?陳大惠老師說,沒有那個機會。他說,妳嫁不到好丈夫、好伴侶。那這個女的就很不服啦,她說,為什麼呢?陳大惠老師說,光看妳的打扮跟妳的穿著,妳所招感來的,就像那個蜜蜂跑去采蜜一樣,妳什麼樣的打扮,就感召什麼的對象來親近妳。那都是什麼?都是一些心行不正的,這些我們所謂的不良少年來親近妳。所以後來陳大惠老師給這個女子開示以後,這個女孩子覺得很慚愧,確實如此,這是自心感召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