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內觀 毗婆奢那禪修 / 01264威臘瑪拉 禪師

01264.覺知是扮演著那個知道正在發生的一切的角色,它知道心一直再轉換目標、感受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覺知就只是在收集資料不做出判斷,對所發生的所有事情會有一種知道。因此覺知就如一座資料庫,當資料庫收集完備的時候,答案自然的就會出現。

當覺知還不是很充分的時候,它只知道粗顯的目標。我們的修習只要擁有敏銳的覺知力,覺知的心自然能夠從觀照粗顯的目標中進而觀照到微細的目標;這就是具足覺知的條件完備,資料完備自然會慢慢的達到覺醒的境地。


五受陰,非汝所應,當盡捨離。(【雜阿含經】- 大正藏269)(【南傳相應部】- S.22.33-34)

世尊告諸比丘: 「非汝所應法,當盡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比丘! 何等法非汝所應,當速捨離? 如是色、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斷彼法已,長夜安樂。譬如祇桓林中樹木,有人斫伐枝條,擔持而去。汝等亦不憂慼,所以者何? 以彼樹木非我、非我所。如是比丘! 非汝所應者當盡捨離,捨離已長夜安樂。何等非汝所應? 色非汝所應,當盡捨離,捨離已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當盡捨離,當速捨離,捨彼法已,長夜安樂。諸比丘! 色為常耶? 為無常? 」諸比丘白佛言: 「無常,世尊! 」佛告比丘: 「比丘! 無常者為是苦耶? 」答言: 「是苦,世尊! 」

佛告比丘: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如是受、想、行、識,為是常耶? 無常耶? 」答言: 「無常,世尊! 」佛告比丘: 「比丘!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 「是苦,世尊! 」佛告比丘: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 「不也,世尊! 」

佛告比丘: 「比丘! 是故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聖弟子觀此五受陰,非我、我所。如是觀時,於諸世間無所取著,無所取著者自得涅槃: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