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羯帝·爍缽囉耶-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恆長法師20171005晨間開示
盧羯帝·爍缽囉耶
各位師兄師姐早安!這是今天的Dharma Espresso
昨天我談到南無·阿唎耶”,今天接著談婆盧羯帝·爍缽囉耶,或稱「阿婆盧吉低舍婆羅」Avalokiteshvaraya。阿婆盧吉是深觀,低舍婆羅是自在。第二、第三行加在一起,就是皈命觀世音菩薩,即身成為觀世音菩薩。

很有意思。平常,我們所知道的觀是向外看,但這裡的觀是向內觀自己的心。我們要如何觀呢?就是無分別心。無分別的意思是沒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或成見,這個對、那個錯等等。我們要觀察並了解到,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心識層面。哦,這個人的心識層面是這樣的,所以他會這麼說;那個人的心識層面是那樣的,所以他會那麼說。每一個人所說的觀點不同,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心識層面。在我們了解這個情況之後,就不會侷限在某一層面裡,就有能力更加深入地傾聽自己;而在傾聽別人時,也能認知到每一個眾生不同的心識層面。

傾聽自己的本性,就是傾聽我們的心、我們的良知、我們本有的善。有時候我們需要傾聽自己的痛苦來認知它的成因以及我們根深蒂固的基模”schema(傷痛)。因此,深入傾聽是最好的方法,用來轉變那些在內心深處呼喊、自己卻沒聽到的非理性。我們忽略了一些基模的存在,但它們的呼喊無形中導致憤怒、報復、還擊等非理性行為,這些非理性習慣最後就形成了暴力。

如果我們能傾聽,就能逐漸轉變非理性習慣。慢慢地會知道它的存在,進而了解它。一旦我們能認知一個基模(schema),就不會再被它牽動、觸怒。傾聽就是觀,用深觀來了解我們的真如本性,以及心中的陰影。通常這些陰影無他,就是自己心底的基模。

有人告訴過我這個故事:
幾十年以前他還年輕時,住在越南,過得很痛苦,每天早晨當他的兄弟姐妹都還在睡覺時,他就必須早起去市場為父母及家人買早餐,因此他從未睡飽;有時候,他們不滿意他買回來的食物,就對他吼罵出氣。他的基模是他覺得不被愛,覺得被排擠。

長大後他來到美國,在二、三十歲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羞於回想那段不快樂的過去。後來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卻無法善待他們,每天早早就把他們叫醒,沒有特別的原因,連他自己都不明白為何會如此?後來,他才明白,那是一種復仇、還擊的心態。

他告訴我,在學習佛法以後,對於自己把童年的痛苦強加於孩子的身上,感到震驚與羞愧。現在他明白,那個感到被排擠的基模,造成了令他不加反應就行動的負面習慣。
當你深切地反觀自己,看穿深層的基模,因而深覺羞愧,那麼你還會再重複一樣的事情嗎?絕對不會。暴力與怒吼會消失,想要排擠人、霸凌人的迫切感也會消失。當這位先生能夠深切地傾聽自己心聲,在那一瞬間他就轉化為觀世音,這位傾聽的菩薩。深觀,是了知我們的本性,了解我們基模的起因,尋回本有的善。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接下來我們就會感到非常地解脫與自在。

後來那位先生說,他在照顧孫子的時候,給他們愛,用和以前不同的方式來教育他們。因此,非理性的轉化很有意思,如我們前面所談的基模、被排擠這些非理性。這種轉化可以終結那些埋伏在內心深處,沉重、陰暗,卻又不被我們自心察覺的暴力衝動,這就是觀的作用。

自在,是當你離開心靈的陰影時,發現自己處於無限開闊的境界。觀,不是觀別人的自在。透過深觀的自省,可以讓我們更加平靜與自在。這自在從哪裡來?從傾聽自己與他人而來。
今天的重點是,要用更多時間來傾聽自己的內心,發現內心的情緒基模並釋放它們。同時我們也需要傾聽他人,藉此可能得以解開一些情感的結,人人都能更加開闊自在。

祝各位有個美好的一天。希望你們享用這杯咖啡,並保持快樂與清醒。
(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
基模是一種認知結構,是個人給予過去經驗,而形成對某些人、事、物的知識,是存在於記憶中有組織的訊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