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仁波切談忍辱波羅蜜 / 觀證

以前,有一位修行人,名叫巴楚仁波切,是一位證悟的行腳僧。有一次,他聽說有一個著名的隱士,長久都過著隱居的生活,於是就去拜望這名隱士。當他走進這位隱士昏暗的洞穴時,隱士即開口道:「你是誰?你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巴楚回答說:「我從我背後的方向來,將往我面對的方向去。」隱士困惑地又問:「你在那兒出生?」巴楚答:「人世間。」這個時候,隱士變得有些激動的說:「你叫什麼名字?」「無作瑜伽士。」巴楚以不速之客的身分回答著。
.

  接著巴楚仁波切以天真的口吻詢問隱士,為何住在這偏遠的地方?這個問題正是隱士期待已久的,他隱忍著心中急欲表現的驕傲,微微清了喉嚨緩緩地說:「我在此已住了二十年,我正在修至高無上的忍辱波羅蜜。」「非常好!」巴楚說;然後,便傾身向前彷彿要透露什麼般,對隱士耳語:「像我們這幾位老騙子,還無法做到您現在所做的事!」隱士憤怒地從座位上暴跳起來對巴楚說:「你想你是什麼東西,膽敢這樣擾亂我的閉關修行?誰支使你來?為什麼你不讓我這謙卑的修行人安安靜靜的禪修?」巴楚平靜地說著:「好啦!朋友!現在,你的忍辱波羅蜜到那兒去了呢?」
.

故事中的隱士,正象徵著吾人自以為是的修行心態,當面對一切生忍(眾生加諸於我們)的煩惱時,自己能不能夠忍得下來?自己能有幾分的真實功夫呢?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修掉我執,但往往總是逃境以安心,以為離開了人群就沒有煩惱,欽羨隱士般的生活,當境界現前的時候,就開始怪東怪西,怨怪他人對自己的口氣,懷疑別人的動機,抱恨他人的挑釁,於是大聲疾呼:「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

然而,到底是誰錯了?是隱士?還是那位不速之客?在修行的路上從一切際遇、不協調的人際關係中,去發現自己最根本的我執!在各種境界中磨鍊、考驗,學習真正的忍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能否做到忍心不動?
.

  以佛法而言,忍的境界很多,不外乎生忍、法忍。「生忍」,指的是有情眾生對我們的考驗,有順境的考驗,也有逆境的考驗。當眾生對我們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時,要能忍心不動;當眾生對我們刀杖驅逼、辱罵中傷時,更要忍心不動。「法忍」,則包含心法、非心法。心法就是內心中的種種煩惱,非心法則是指飢寒冷熱、風霜雨打等生理及天候變化的考驗;不論心內或心外的紛紛擾擾,都要能忍心不動。
.

  所謂「忍字心上一把刀」,代表修忍辱時,就像胸口被人插了一把刀,這念心還能保持如如不動。這樣的心境是超越的,所以從伏忍、順忍、無生忍、乃至寂滅忍,到達最極致的時候,不但可以破除我執,更可以破法執,而達到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脫,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

圖 + 文 = 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