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訓練(一)】/ 湛然

覺知的對象甚多,例如動作、感受、呼吸、景物、身體、心念,等等。它們都可以用來培養覺知力,截斷妄想。但其中以覺知動作最為容易——只要不忘記即可,所以前行一開始,是以覺知動作來培養覺知力。
.

覺知動作,就是清楚地覺知到動作的進行和動作所引起的感受。例如行走時,覺知到腳的運行以及腳底與地面接觸時的感受;洗臉時,覺知到手的動作、水的溫度、毛巾與臉接觸時的感受,等等。當然,也可以只覺知動作的運行。覺知的要領是:制心一處,妄念不生。所以,自己覺得怎樣做最能夠達到這一要求,就這樣做。
.

覺知動作時要專注,無論做什麼,都要一心一意地做,不打妄想。例如穿衣吃飯時,若覺知動作而無妄想,即是覺的狀態;若一邊做一邊打妄想,即是迷(無明)的狀態——做的是同樣事,而“用心不同”,其後果天地懸殊。只要不失覺知,搬柴運水皆是修行。
 .

要特別說明的是:

一、覺知時,不僅要覺知到所覺知的對象(所覺),而且要知道是在覺知(能覺)——不要陷入所覺知的對象。

二、所謂“專注”,不是死死地盯著所覺知的對象,而是說不要走神(失去注意力)以致妄念生起。

三、綜合上面兩條,在覺知時,作一個輕鬆、自在而且冷靜的觀察者。
.

一、練輔助功法

初學者應從修煉輔助功法入手。這有兩個好處:一、通過輔助功法的修煉來體悟覺知動作的要領,然後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上。二、修行人經常在問:妄想紛飛怎麼辦?現在有了輔助功法這柄上方寶劍,若是妄想紛飛,就立即做輔助功法,妄想自息。這樣,令人煩擾的妄想,卻成了用功的陪練。
.

此輔助功法,是藉用李鳳山先生的“平甩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功法,可以調和五臟六腑,活絡氣血,補氧排毒,並使周身關節變得靈活。
.

練功的要點是:無浮念,對每一動作都要了了分明地覺知到,以培養專注、連貫、持久的覺知力。其方法是:
.

雙腳與肩同寬,雙手平舉,掌心朝下,與肩同高,手指頭伸直,面帶微笑。開始時兩手向後甩,然後回至水平,這樣輕鬆自然地前後甩動。口令是:一,二,三,四,五,六。前四下,是兩手向後時念口令。“五、六”是膝蓋蹲下、伸直(彈兩下):甩到第五下時,兩手向後,微微屈膝一蹲,念“五”;然後兩手向前,雙膝伸直,念“六”。動作要和緩、輕鬆,形成自然共振,不需要蹲得很低。收功時,兩手慢慢停下來,自然回到身體的兩邊,眼睛輕輕地閉上,把呼吸調勻,全身放鬆,然後眼睛慢慢睜開。練完之後,慢慢喝杯溫開水,更有助於氣血循環、氣機穩定。
.

平甩功是很容易到達末梢的運動,十指連心,於是就能夠產生徹底的回流,淨化五臟六腑,百病自動調整。每天一次,三十分鐘,這對身心的好處極大。第一個十分鐘可以達到渾身的循環,第二個十分鐘開始進入身體過勞之處,第三個十分鐘開始調整病灶,達到以柔克剛的境界。

.
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每天至少做一次平甩功,每次30分鐘。之所以作這樣硬性的規定,這一手部動作除了是修動中定,對培養覺知力十分有效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用: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做手部動作一點也不困難,人人都能做,人人都能夠堅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出在我們的習性:心靜不下來,定不下來,如野馬,如狡猿,如狂象。自己可以做個試驗:練功時,若心一煩躁,或者想到還有其他事要做,馬上就練不下去了。如果轉念一想:修行如救頭燃,是頭等大事,想要做的事情難道真的30分鐘都不能等待?要是連這個練習都做不下去,我還修什麼行!馬上心就清涼安穩下來,能夠很好地練完。所以,心轉境即轉的奧妙就在這裡。如果真的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須要立刻做、要立刻考慮,那就停下來,做完、考慮完,然後再毫無牽掛地練功。
.

當然,對於整健反應較強者,可以減少練功時間,待身體正常之後,再逐漸恢復至每次30分鐘。若是身體不適宜站和蹲,坐著甩也可以,同樣有效果。
.

《禪秘要法經》雲:“一心精進,如救頭然(燃),心不放逸。”對修行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非常重要,因此先德們修種種苦行來磨煉自己,以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
.

還有一個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的練習:每天吃一頓覺知飯(對吃飯的每一個動作,了了分明而不東想西想)。告誡自己:要是連這個練習都做不下去,我還修什麼行!做得久了,心清涼安穩下來了,你就會感受到其中的美妙。
.

二、覺知連軸轉

對修行人來說,做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時所處的狀態。如果是處於覺知狀態,微細之事亦具重大意義;如果失去覺知,所做之事再重大,也不過是在種輪迴因。
.

在日常中做任何事情,都要覺知每一個動作:穿衣吃飯要覺知,走路開門要覺知,打電話要覺知,在電腦前移動鼠標時要覺知, ...... 。
.

為了迅速地培養覺知力,要保持二六時中覺知動作不間斷,千萬別一曝十寒。有動作時一定要覺知,無動作時就做輔助功法或者自編的小動作來覺知。其實,日常生活中一些例行公事,例如穿衣、吃飯、洗臉、刷牙、起身、坐下、開門、走路等等,都可以歸納成覺知動作的功法,饒有興味地做,養成不離覺知的習慣。
.

語云:“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我們的修煉也一定要有這樣的精神,一舉一動,不離覺知。早晨一睜開眼就提醒自己:今天要保持覺知,事事覺知。例如,喝水、吃飯,是否每一口都覺知到了?坐下、起身,是否都覺知到了?走路時,是否每一步都覺知到了?先把這幾項做好,然後全面展開。一定要把覺知動作的習慣培養起來,這一點至為重要。其實,修行就是修心正行,其關鍵是克服業障來轉變壞習慣,例如,將不斷打妄想的習慣轉變成不斷覺知的習慣。
.

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所以修煉時,但問耕耘,不問收穫,只要覺知力培養起來了,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時時反省:我是否在覺知?主人公,惺惺著!〔惺惺〕神誌清醒。
.

要做到覺知連軸轉(不停歇):二六時中,覺知每一個動作,精進無懈。據說,有一隻蒼蠅飛來停在佛陀的臉上,佛陀用手輕輕揮去。接著,又做了一次揮手的動作。弟子奇怪地問道:“世尊,您第一次揮手是驅趕蒼蠅,第二次揮手是為了什麼?”佛陀答道:“第一次是無意識的動作,沒有覺知到,所以有覺知地做了第二次動作,改正過來。”佛陀的這一示現,是教導弟子:每一個動作都要了了覺知;沒有覺知的動作是無明,要立即改正過來。
.

其實,宗門諸多手段,也只是要你堵截意根下妄想流注不行,就在不行處,看取本來面目。而以覺知動作來堵截,實在省力得多了,並且不論根性利鈍,人人都做得到。要知道,覺知動作而無想無念,就是在修動中定,切勿以淺易忽之。
.

《大念住經》中,佛言:“比丘在走路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站立著'﹔在坐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坐著'﹔在躺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躺著。'無論何種姿勢,他都清楚了知。於是他就身體內部觀察身體,就身體外部觀察身體,同時就身體內部、外部觀察身體。因此,他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身體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身體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身體!'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身體觀察身體。”
.

那麼,如何培養覺知,隨時隨地保持覺知?如何將日常生活變成修行而樂在其中?《一行禪師文集》說道:
.

“ 或許你會問,在洗碗、裝幀書籍(裝幀書籍是一行禪師的日常工作,在書中他講瞭如何將這一工作變成修行),或在工廠、辦公室上班時,到底如何培養覺知?我想,你得自己去尋找答案。只要盡己所能地讓內在的覺知之光保持明亮,終會發現適合自己的方式。”
.

“ 對禪師而言,洗碗時,神聖和世俗是可以同時並存、相融不悖的。洗碗時覺知手碰觸碗和水的歷程,是充滿神聖和新奇的經驗,但是關鍵點還是在於持續和專注於當下地洗。”
.

“ 生活中還有許多其他事要做:整理花園、燒飯洗衣、清洗碗筷、裝訂書籍、寫作。或許這些事比不上喝茶或到山坡上散步來得有趣,但如果帶著完全的覺知來做這些事,就會發現它們也相當令人愉悅。即使飽餐一頓後去清洗碗筷,也是件享受的樂事,我們所洗的每一個碗都是奇蹟。”
.

“ 在覺照中的每個思惟、每個動作都是神聖的。在這片光明的領域中,神聖與世俗的疆界已泯除。我承認自己洗碗所費的時間較長,但我時時刻刻都活在當下,而且內心十分快樂。洗碗這件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換句話說,洗碗不僅是為了潔淨碗盤,也是為了洗碗而洗碗,讓自己在清洗碗盤時的每一刻都保持覺知。如果我不能以愉悅的心情來洗碗,只想盡快將碗洗完,好去喝茶,那我同樣也無法盡情快樂地享用這杯茶。雖然一杯茶在手,心裡卻仍惦記著其他事,這樣一來,這杯茶的滋味和品茗的樂趣都消失殆盡,我的心永遠都懸念於'未來',絕不可能活在'當下' ”
.

記住:做什麼事情並不要緊,要緊的是對所做的事情專注而且覺知。
.

文.湛然
圖.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