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首三住-大悲咒觀音42手眼修持 / 恆長法師 慈悲服務社

恆長法師20170926 晨間開示
首三步
大家早安,這是今天的開示。
昨天我們談關於學佛,就是我們如何進化。學佛是我們改變自己對於一個人或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及觀點,不斷改變那個觀點,以能日益看得越透、越深、越遠,提升觀察層面及視距,但是會有哪一個經典反應這件事呢?因為我不希望大家認為這是我的意見。此乃華嚴經中最重要的部分,每一步修行都是非常重要的進化,因此制定了我們依此而修行的階位,從十住到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覺又分為十忍、十定等等,究竟才能成佛。我們修每一階層來改變自己的看法和生活方式,但假如只探討十住的部分,就已經有許多很重要關於改變看法。

1.發心住:是十信位中的第一個階位,是我們要如何開闊心。開闊心就是我們的看法不再是世人的看法,我們檢視就知道自己有個使命,所以發心住,是很重要的。我們有個使命,這個使命是什麼呢?在我們的一生中,無論做任何事情都反映出六件事:給予、放下、撫慰、解結、提升、滿願。發心住,就是生活和看法與以往大有不同。在以前的生活,當人家需要時,我們也可以給予,但是如果人家痛苦,我們卻閃躲,不知撫慰;原本要放下,卻越採購;原本要提升,但卻因為忌妒而踐踏他人;原本要解結,反而更混亂,製造出更多的事情,令他人更痛苦;原本我們生活是要令他人更快樂,成就他人的意願,卻反而是自私、嫉妬,不希望任何人能夠有任何成就,所以發心住或改變,是一個很大轉變的思考,因為我們發心,生活依照六個價值觀、六個行為。

2.治地住:繼改變之後,我們要打開心量,開始給予、放下、撫慰等等,要擴展心量扶持他人,真正成為扶持者。所以第二階層叫做治地住,是另一個觀點的改變,因此我們要擴展心量,如寬廣的大地,這是很特殊的一件事,是因為有時候我們給予、放下、撫慰、解結、提升和滿願之後,會認為自己是高階位、是菩薩等等。不,我們要重新思考自己如同無邊際的大地。但是為何呢?是為了長養、為看見一切眾生,人人都是樹,所以我們想自己是給出能量的大地,讓這些樹木能夠生存,而撫慰就是我們令這些被燒毀的樹,重新有了新的種子,能夠重新成長。
如大家所見,這個思考是很深奧,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是在發心住,看法不再是自私的看法,但到了第二個階位是治地住的時候,我們的心猶如寬廣的大地,這正是我們為何要修寶缽之故,修寶缽以擴展心地。治地住,就是我們要管理自己的心地。

3.修行住:在與所有人相處一段時間後,我們發現:哦!我們做這些事情,做足了許多事情,卻仍然無有如佛菩薩般的見解。我們的生活與人相處、與衆生的文化價值觀,但仍未能把佛菩薩的文化價值觀帶入心中,思考仍是人類的思考方式,我們要有如佛菩薩搬的思考邏輯才行。因此,第三是修行住,是一個非常特殊階位。此時,我們要閉關、讀經、讀書,熟背經典、咒語,反覆誦讀咒語,進入諸佛菩薩的境界,這是非常重要的部份,是關門自修的部份。這是我們宗派的一個傳統,傳承自宣化老和尙,每個人都要閉關,從2天、3天、7天到2個月、3個月,甚至1年、2年、3......。自古以來,所有偉人都有一段自修的時間,這段時間是很玄秘的,佛陀亦是如此。佛陀閉關6年,叫做6年苦行,和49天坐在菩提樹下覺悟,這也是閉關的一種方式,這種修行是讓我們進入自己的心。所以發心住,是我們超脫凡夫的見解、超越自私、打開自己的心,同時有一個使命。在治地住的階段,我們的使命是真正成為廣大的心量,對世人要心量廣大,叫做「入世」。在入世,我們要心量廣大、寬待他人,但也要靜心、沉澱心,進入閉關,叫做「出俗」。

這條修行道路是很美好,一步一步來修行,今日因為時間受限,所以我只講這3個階位,但是我們在閉關時要修些什麼呢?我們要修寶瓶,要修寶瓶才能轉化在阿賴耶識的一切。因此在我們的宗派,每個人都要去閉關,我們在加州有一個非常美、非常理想的地方,叫做「造賢山莊」,外圍有34百年的杉木,這個地方非常神聖、非常美,有很多個房間,絕對是閉關最理想的地方,我希望如果大家是華嚴宗派,都應該要發心,到「造賢山莊」閉關3天、4天、7天或者是1個星期、2個星期,大家要到此處來修行,才能深入轉化潛意識,否則在治地住的階段,我們的轉化是不夠深入的,只在閉關修寶瓶時,這個轉化才越來越不可思議,要轉化、淨化自己的阿賴耶識,修行按部就班,起初是在發心住改變看法、改變使命,接著打開廣大的心量入世,最後離出世俗,邁入寂靜的路,叫做修行住。

謝謝聆聽今天的開示,希望大家都發心,遵行我的修行方法,無論如何都要空出一些時間來靜修,「造賢山莊」任何時候都打開大門接待大家,歡迎大家。
祝大家有個美好的一天,好好品嘗今天的咖啡法!
(
慈悲服務社翻譯小組敬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