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沃佛 | 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



拉薩大昭寺之所以是朝拜者的聖地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拉薩大昭寺主殿內供奉著一尊享有世界上最為罕見之尊榮的釋迦牟尼像。 文成公主從唐朝帶到西藏一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金佛就供奉在這裡,相傳這是按照釋迦牟尼本人塑造的,且由他親自開光,全世界只有三尊。我們看到的就是給這尊金佛刷金身,稀有難得,非有累世的福德因緣所不能見。

近600年來,眾多的佛教徒跋涉千里,一步一個長頭地磕到這尊佛像的腳下,以表達他們對佛的極度虔誠。時至今日,每天仍有數以千計的信徒在這尊像前項禮膜拜,像前的石板被信徒的身軀磨擦得像鏡子一樣光滑。

釋迦牟尼在世時,弟子們為使他的真容傳之後世,特請工匠替他造了4尊8歲等身像和4尊12歲等身像。因有釋迦牟尼的奶母等人從旁指導,故造像與其本人酷肖。據藏文古籍《松贊干布遺教》記載,印度國王達爾瑪巴拉為感謝中國國王資助他擊潰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並將其中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奉送給中國國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文時,唐太宗將這尊像作為嫁妝,由都城長安送抵拉薩,此後,這尊佛像便與藏傳佛教共榮辱。 在迎娶文成公主前,松贊干布已娶鄰國尼泊爾的赤尊公主為妃。赤尊公主帶來一尊釋迦牟尼的8歲等身像。赤尊公主邀文成公主一起建廟以供奉佛像。文成公主經勘測發覺,吐蕃地形狀似仰臥的魔女的心臟,湖水系魔女的血液,應在此填土塞其血液,建神廟以鎮之。所建寺廟就是今日之大昭寺。松贊干布主持翻譯了大量佛經,並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開始在吐蕃傳播起來。

世界上的聖物,是令眾生積聚福德資糧的福田。眾生能藉著對它們觀仰、頂禮、供養及繞行等修持而積整合佛的資糧。但它們的住世與否,取決於眾生的業力及福德因緣。如果眾生沒有足夠的福德,它們便會不復存在,例如被毀或在天災*中消失。拉薩的大昭寺內,供著一尊世上最神聖的佛像。這佛像是悉達多太子十二歲的等身像,依著太子當時的容貌塑制而成,後來傳入漢地,又在漢地文成公主入嫁西藏時傳至拉薩。在歷代的預言中都有述及,即使這尊最神聖的佛像,最終也會沉入地底,自人間世界消失。那是因為眾生之共業所致,我們不再有福德得見這尊神聖的佛像,並不是說佛陀沒有力量保護他自己的身像,也不是諸佛沒有悲心的緣故。

一、 成像於佛祖在世之時

藏文史書記載,這尊佛像在釋迦牟尼在世的進修已經塑成。薩迦?索朗堅贊撰寫的《西藏王統記》(劉立千譯)上面有這樣一段掌故:那時,佛尊釋迦牟尼住在舍衛城,向當地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講經傳法。有一天,聖者曼殊室利憂心重重地對佛祖說:“世尊您住世的時候,我們能眼看佛容,耳聽佛語,心有所皈依;如果祖師涅槃離世,一切有情將依止何處呢?”佛祖聽過,含笑無言,接著從他身上,發出四道光,分別照射到大梵天羅延天、帝釋天和工巧之神毗首羯摩身上。於是,大梵天奉獻五種珍寶,請毗首羯摩塑造了佛陀的報身像;帝釋天奉獻了因陀羅寶、綠色寶、妙莊嚴寶等天上五寶和金、銀、珍珠、珊瑚、藍寶石等人間五寶,請毗首羯塑造了佛陀十二歲身量的化身像。佛的姨媽(也是繼母)波闍波提說,釋迦八歲時,身量如藍毗尼園的臺座那麼高,十二歲時,腳踏舍衛城的門坎,頭部觸到門楣,這是他那時候的身量。

毗首羯摩熔化了各種寶物,鑄造出佛陀十二歲身量的化身像。顏色像熟金子,一隻手做結定的姿式,另一隻手做壓地印的姿式。相好莊嚴,慈和美妙。據說凡是見到這尊像的人,都能夠解脫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實的信仰,具足一切見、聞、念、觸的功德,與見到了佛陀本人一模一樣,沒有絲毫差異。當時佛祖住世,親自為身像開了光,散花如持,最後藏於印度金剛座寺。

二、飄洋過海到中華

《西藏王統記》還記載說印度法王達磨波羅在位時,東方中國君主秦王符堅,送給達磨波羅三件無價之寶,包括一件無縫的錦衣,他向印度國王求取一尊殊勝的釋迦牟尼佛像,以宏揚華夏的佛法。達磨波羅為印中兩國的傳統友誼,毅然決定將國寶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送往中國。當他和大臣一起走進供奉釋迦牟尼佛像的神殿時,發現這尊本來朝南而坐的聖像,現在居然面向東方了。國王想:“啊!原來佛像早已心向中華了。”於是發大歡喜心,造了一艘很大的船,船身掛滿旗幡綵帶,樂工們演奏著美妙音樂,將佛像送往東方漢土。漢地國王也以最隆重的儀式到海邊迎接,並供奉在金子鑲嵌的國王宮殿中央。

但是,成書於1434年的藏文史書《漢藏史集》(陳慶英譯),對佛像如何來到中國的記載不盡相同,該收引用《松贊干布教》中說:印度國王達爾瑪巴拉(也許就是上面說的達磨波羅)在位之時,有外道軍隊摧毀了吉祥那爛陀寺,教法幾乎遭到毀滅,於是向漢地國王提婆熱扎請求派遣援兵。漢地國王回答說:“我的軍隊不能前去,但是可以將珍寶送去,依靠它你們可以戰勝外道、復興佛法。”印度國王得了幫助,擊敗了外道軍隊,內道佛教又像白晝一般顯明。印度王臣皆大歡喜,致書漢地國說:“成就如此善業,皆是因為你漢地國王之慈悲教誨和歷次送來的禮物之力。你的恩德巨大,要想什麼樣的回禮。我們一定奉送。”漢地國王說:“謝謝你們的好意請將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之像,以及四部佛經、四位持律比丘送來東土。”達爾瑪巴拉王說:“我的這尊本尊佛像,從來沒有想過將它送往別處,但是你的恩德甚大,而且此像由你迎請去,對有情眾生廣有利益。”於是,以各種供品供養,舉行盛大的送接儀式,覺臥佛像就這樣來到了漢地。

總之,不管哪種說法更準確,西藏古代歷史學家們一致肯定釋迦佛像先是佛祖在世時鑄造,並且在南北朝時期印度國王送給中國的無價之寶。

三、文成公主帶進西藏

又是幾百個春天和秋天過去了。

唐太宗李世民掌政的時候,周邊各國首領都派出使節來請婚。經過七試婚使,這位有著長遠戰略眼光的英主力排眾議,將聰慧美麗的文成公主許配給當時知名度和實力都遜於其他諸國的吐番贊普松贊干布。

臨行之際,唐太宗決定將中華國寶、供奉在洛陽白馬寺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佛像,賜與文成公主攜同進藏,作為修習佛法的本尊,利樂雪域有情。

藏文古籍《西藏王統記》記載道,唐太宗對文成公主說:“愛女積福所憑依,有我所供本師像,施主帝釋天所造,其質乃由十寶成,毗首羯摩為工匠,親承如來賜開光。如此無比如來像,見、聞、觸誠叩請,佛說急速證等覺,利樂源泉覺臥像,舍此如舍寡人心,仍以賞賜我嬌女。”通過這段記述,可以看出唐太宗對唐蕃關係的重視以及將傳國之寶送往吐蕃的良苦用心!

三藏法數雲:

一、足安平相 謂足下安立,皆悉平滿,猶如奩底也。

二、千輻輪相 輻即車輪中之輻,謂足下轂網輪紋,眾相圓滿,有如千輻輪也。

三、手指纖長相 謂手指纖細圓長,端直[月*庸]好,指節參差,光潤可愛,勝餘人也。

四、手足柔軟相 謂手足極妙柔軟,勝餘身分也。

五、手足縵網相 謂手指中間,縵網交合,文同綺畫,猶如鵝王之足也。

六、足跟滿足相 跟,足踵也,謂足之踵,圓滿是足也。

七、足趺高好相 謂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種種莊飾,妙好圓滿也。

八、腨如鹿王相 腨,股肉也,腨如鹿王相者,謂足腨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腨,纖好第一也。

九、手過膝相 謂雙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過膝也。

十、馬陰藏相 謂陰相藏密,猶如馬陰,不可見也。

十一、身縱廣相 謂身儀端正,豎縱橫廣,無不相稱也。

十二、毛孔生青色相 謂身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亂,右旋上向,青色柔軟也。

十三、身毛上靡相 謂身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

十四、身金色相 謂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眾相莊嚴,微妙第一也。

十五、身光面各一丈相 謂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

十六、面板細滑相 謂面板細膩滑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

十七、七處平滿相 謂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平滿端正也。

十八、兩腋滿相 謂左右兩腋平滿而不窊也。

十九、身如師子相 謂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師子王也。

二十、身端直相 謂身形端正平直不傴曲也。

二十一、肩圓滿相 謂兩肩圓滿而豐腴也。

二十二、四十齒相 謂常人但有三十六齒,唯佛具足四十齒也。

二十三、齒白齊密相 謂四十齒皆白淨齊密,根復深固也。

二十四、四牙白淨相 謂四齒最白而大,瑩潔鮮淨也。

二十五、頰車如師子相 謂兩車隆滿,如師子王也。

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謂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

二十七、廣長舌相 謂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於髮際也。

二十八、梵音深遠相 謂音聲和雅,近遠皆到,無處不聞也。

二十九、眼色如金精相 謂眼目清淨明瑩,如金精色也。

三十、眼睫如牛王相 睫目旁毛也,謂眼睫殊勝,如牛王也。

三十一、眉間白毫相 謂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淨柔軟,如兜羅綿,右旋宛轉,常放光明也。

三十二、頂肉髻相 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名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也。



FROM 蘇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