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訓練(六)】/ 湛然

覺知心念,就是了知自心。這裡的心,是六根接觸六塵所生起的念想。修行人必須時時了知自己的念想——興兵討賊,當知賊在何處。而且,觀心之重要,遠遠不僅於此。
.

達摩祖師《破相論》雲:“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大乘心地觀經》雲:“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又云:“此法(觀心)名為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此法名為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為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此法名為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名為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又云:“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唯觀實相真如性,能所俱忘離諸見。”《圓覺經》雲:“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涅槃經》雲:“能觀心性,名為上定。”
太虛大師在《大乘心地觀經講記》中說道:“(本經)指示大乘行者的意念的醒悟,這是一個最可靠而實用的法門。”“本經儘管有十三品之多, '觀心品'是特別而重要的。行者如能觀心,知心幻寂,就不迷執;執去了,妄惑就可以不生;惑不生,智慧就得增長起來;智慧增長,就消滅煩惱,惑滅智生,於行者就有實用,完成斷德。”
.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污之義,謂能染污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六塵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緣之境。〔斷德〕一切煩惱斷除,清淨無為,解脫自在。這是佛的三德之一。佛的三德是:智德、恩德和斷德。
.
 
覺知心念有三個環節:一、求其放心;二、知而勿隨;三、不離當念。其中,“知而勿隨”是承前啟後的中心環節。
.

一、求其放心

覺知當下,稱為心在,這是覺;陷入妄想,心就不在,這是迷。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告子章》)(譯文:有的人,雞狗丟失了,倒曉得去找回來;心丟失了,卻不曉得去找回來。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麼,不過就是把那丟失了的心找回來罷了。)
.

〔學問之道〕這裡的“學問”不是指系統的知識,而是心性的涵養。
心在,就是心在覺知當下。把陷入頭腦世界(妄想)的心收回來,覺知當下(此時、此地、此事)——活在當下,這是覺知心念的第一步。一般人的心如野馬、如狂象、如狡猿,一點也管不住,總是在妄想中。把心收回來就是從頭腦世界(妄想)中脫離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反過來說,心若散亂,則無事可成。修行是修心,心若散亂,所做的功夫都是虛的,就像武林中所說的花架子。
.

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念管起來。要隨時隨地照顧心念,若走失了,就要立即收回來,並且保持在當下。不斷地做收心功夫,旋失旋收。收心的方法很多,自己可以通過嘗試,找到最適合的方法。
.

這裡介紹一個方法,自省自問:“主人公,心在否?”立即就迴光返照,看自己的心是否走失,當你仔細看的時候,心就收回來了,就自答:“在。”這是饒有興味的修持。經常這樣做,功夫深了,心就定下來了,即便走失,只要凜然一覺,就收回來了。
.

慧可(後來是禪宗二祖)見達摩祖師曰:“我心未安,乞師安心。”達摩曰:“將心來與汝安。”慧可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曰:“與汝安心竟。”
.

這是達摩祖師所傳安心妙法:覓心。當念頭攪擾時,就仔細觀看念頭,看它究竟要想什麼,念頭即自然停息,心也就安住下來了,所謂“觀念念即住(停息)”。(這一安心妙法非常有效。如果現在還下不了手,或者很吃力,說明覺知力還不夠強大,可暫時放一下,待以後覺知力強大了再做。)
.

通過不斷地練習,有了初步的收心基礎以後,只要一提醒自己:當下!於是,心就收回來了。
 .

要經常觀察:心在,還是走失?如果心在當下,也就是說在此時、此地或此事(正在做的事)上,即在;如果心打妄想,在想它時、它處、或者它事,就走失了,要馬上收回來,做到“穿衣就是穿衣,吃飯就是吃飯”,覺知當下。
.

“ 一心以鴻鵠將至”,這是打妄想的典型。《孟子 · 告子上》曰:“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譯文:弈秋是全國下棋的聖手。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別無它想;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牠。這樣,雖然同一個老師在教,他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
 
本來,我們的思想是為在這個形相世界生存服務的。所以,思想應當像自來水,要就打開,不要就關掉。也應當像臣僕,完全聽令於君主,不得擅自主張。但是,現在的情況恰恰相反,思想專橫跋扈,為所欲為,它控制了你,而且光開不停,浮想聯翩,妄念紛飛。修行就是要主人公重掌大權,令思想听從於你。《佛遺教經》中,佛言:“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跳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
 
心在,就是心在此時、此地或此事(正在做的事)上,而無攀緣妄想。“心在”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心處於工作的狀態,一個是心處於靜止的狀態。如果生活或者業務需要心工作時,心就處於工作狀態,這時應當專心致志地思惟;當不需要心工作時,心就應當處於靜止狀態,無念無想,切不可浮想聯翩。所以,做心在功夫,應當從這兩方面來做。
.

那麼,心工作時,怎樣能夠專心致志?心靜止時,又怎樣能夠無想無念?因為本書都是對修行而言,因此,側重於心怎樣能夠無想無念。《佛藏經》雲:“諸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是無想無念。”《傳心法要》雲:“息念忘慮,佛自現前。”至於念佛、觀心或參禪時,怎樣做到專心致志的心在,在有關章節中,有詳細的論述。
 ..

心要做到無想無念,有許多方法,這裡著重介紹覺知當下法。當你專注地覺知到當下(深刻地意識到當下時刻),心就處於無想無念的狀態。因為浮念都是思前想後,與當下不相干,是要把你拖離當下。因此,在這一節要專門刻苦地練覺知當下(心在)。做到念念不間地覺知當下,直到動靜打成一片,保持靈臺清明。清者,無念也;明者,覺知也。〔靈臺〕指心、心靈。
.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你所能擁有的全部,就是當下一刻,而且這一刻的質量切實地影響著你的未來。所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當下一刻——心在,至關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禪宗祖師總是教人活在當下。
.

培養專注、連貫、持久的覺知力,至為重要。做心在功夫時,要專注地心在,連貫地心在,持久地心在。總而言之,專注、連貫、持久地心在!
.

問:我專注地覺知當下,可是仍然妄想不斷,怎麼辦?

答:這說明你的覺知力還不夠強大,應加強前面階段覺知動作、覺知感受和覺知呼吸的修煉,把基礎打牢了,才開始“覺知心念”的修煉。
.
 
所謂“心在”,就是心專注於所視、所聽、或所作之上而無它想。這是“著衣吃飯亦修行”之要訣。把握住了這個要訣,時時處處皆可修行。這樣一來,不僅有充裕的修行時間,工作修行兩不誤,而且功夫不間斷,易於成就。
.

功夫深了,你會發現“心在”是非常美妙而有情趣的,這是禪的境界。要隨時檢查:心在否?你一檢查,心就定下來了。要在空閒中練,在做事中練,在等待中練,在煩躁不安中練。
.

有學人問趙州禪師:明心見性之人該當如何?趙州禪師回答說:正好大修行。學人道:不知您這樣境界的大師是否也還修行?趙州禪師說:我就是穿衣吃飯。學人道:穿衣吃飯乃尋常事,難道這也是修行?趙州禪師說:若不是修行,那你說我每天在幹什麼?(原文:“問:了事的人如何?師云:正大修行。學云:未審和尚還修行也無?師云:著衣吃飯。學云:著衣吃飯尋常事,未審修行也無?師云:你且道我每日做什麼?”(《趙州禪師語錄》))
.

憨山大師云:“有問者云:'古人飢時吃飯,困時打眠,便是道。今人飢時吃飯,困來打眠,為什麼不是道?'答曰:'古人吃飯只吃飯,打眠只打眠,所以是道。今人吃飯不吃飯,打眠不打眠,(而在)胡思亂算,所以背道耳。'由此看來,足下日用,只將眉毛剔起,叱吒一聲,只教神驚鬼怕,天魔膽碎,陰鬼魂消,一喝喝退,落得本地靜靜悄悄,寸絲不掛,赤力力,淨裸裸。將此一段家風,要讀書便讀書,不讀則拈向一邊,不許掛一字;要作文,便作文,不作便拈向一邊,不許胡思算;乃至喫茶吃飯,就喫茶吃飯,要打眠,便打眠;要痾矢放尿,便痾矢放尿;撞著便了,更不許過後思量。如游魂鬼子一般,幹乾淨淨,潔潔白白,亦不許坐在乾淨潔白裡(不要失掉覺照而落於無記)。如此單刀直入,一念向前,則讀書親見古人,作文也只向自胸中一口吐出,更無前後。涵畜時,便是吐露時;吐露時,便是涵畜時。如此不為動靜明暗所轉,不為種種伎倆所移。”(《夢遊集·示黃惟恆》)
 .

問:我做收心功夫時,心收回來了,但是守不住,馬上又跑了,而且眼睜睜地看著它跑,束手無策。怎麼辦?

答:心收回來了,就要以覺知將它拴住,通常稱之為守心。例如,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特別是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這是最好的練習對象),心不旁騖,了了分明;或者覺知動作,覺知呼吸;或者覺知一花、一木、一物而不起念想——如鏡映物,繫心一處。所以,守心的關鍵是:覺知到而不起念想。收心和守心的功夫是以前面培養覺知力的修煉為基礎,若收心時,發現覺知力不夠強大,收不回來(陷入妄想世界而不能自拔),或者收回來卻守不住,就要加強前面三段(覺知動作、覺知感受和覺知呼吸)的修煉。.

問:我常常躺在床上妄念紛飛,怎麼辦?

答:如果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立即覺知呼吸,或者覺知動作、覺知感受,例如可以拈指。拈指的方法是:以拇指緩慢地反复搓拈(撫摸)中指、食指,專注地覺知每一動作以及指間接觸的感受,心隨指走。這一功法熟了,身心很容易進入安詳寧靜而又覺知的狀態。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是持續地打妄想,這都是很糟糕的事情,是迷,是在做輪迴夢。這時就要立即凜然一覺將心收回來,專注於所做的事上;或者覺知呼吸、或者動作、感受;或者覺知當下:與周遭的一切同處當下而不起念想,境不擾心,心不緣境。經常這樣做,就能夠摸索出一整套方法,使自己處於覺的狀態,安住當下。
.

文.湛然
圖.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