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訓練(三)】/ 湛然

覺知感受,並且覺知到自己是否在執著這些感受(把它們當真了),進而了悟到感受的虛幻無常而不受它們的操控,這就是在修行,進而“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

覺知感受,就是客觀地(以觀察者的身份)、不加評判地觀察了知這些感受。通過覺知感受,可以更確切地了知心念,並且能夠平息情緒和妄想,要對自己當下的感受清清楚楚。
.

不加評判地覺知身、心感受,不僅能夠釋放負面情緒,不受它的傷害和操控,而且這正是拔除業種子的大好時機。所以,每當負面情緒生起,就立即不加評判地覺知並觀察它所引起的身、心感受。這種練習做得愈多,就愈能夠及時逮住負面情緒而不受其害,並使它們成為菩提道上的增上緣。當你憤怒(或者悲傷)時,如果你能夠以觀察者的身份不加評判地觀察它,憤怒(悲傷)雖未平息,但它卻不能夠操控你了。
.

除了及時覺知情緒所引起的感受而脫離它的操控外,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通過覺知動作所引起的感受,來截斷妄想並培養覺知力。例如,睡覺時,身體與床接觸的感受;坐著時,身體與椅凳接觸的感受;洗臉時,與毛巾、水接觸的感受;刷牙時,與牙刷接觸的感受;吃飯時、洗碗時、走路時,種種接觸的感受。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不打妄想;二、培養覺知力。若是在覺知感受時,還同時覺知引起感受的動作,這是奇妙而有趣的,效果更好,這就是在修行。推而廣之,一天當中,你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修行機會。
.

通過堅持不懈地訓練,一旦把覺知動作和覺知感受的技術掌握純熟,則正如禪宗祖師所言,著衣吃飯、搬柴運水,無一不是修行,這是修行生活化的要訣。
.
 
在《大念住經》中,世尊開示道:

比丘們!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呢?比丘們!在經歷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快樂的感受。”在經歷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痛苦的感受。”在經歷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歷不苦不樂的感受。”在他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沒有執著於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於快樂的感受。”在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於痛苦的感受。”當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沒有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於不苦不樂的感受。”
.

於是,他於內部就感受觀察感受,於外部就感受觀察感受,同時於內部、外部就感受觀察感受。因此,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於是他清楚覺知:“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
 .

問:我常常被負面情緒籠罩,怎麼辦?

答:負面情緒是身心之大敵,它不僅使我們蒙受不必要的痛苦,而且會造成許多疾病。你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會發現一個事實:當你被負面情緒籠罩時,你會事事處處都不順當;反之,當你心慈意悅時,你會事事處處都順當。所以,及時發現負面情緒,並且及時地釋放、化解它,非常重要。
.

問:怎樣能夠釋放、化解負面情緒?

答:不加評判地觀察它,覺知它所引起的感受,饒有興趣地看著它,直到這哭鬧不休的孩子露出笑臉。要注意的是:你必須具備一定的覺知力,才能夠有效地實施以上辦法。如果在實施上遇到困難,就要按照前一章“覺知動作”所講,通過覺知動作來進一步培養覺知力。
.

問:怎樣解除緊張和壓力?

答:你向內看:緊張和壓力從何而起?持續地看下去,你就會進入一個沒有緊張和壓力的狀態。然後,就安住這沒有緊張和壓力的狀態之中。時常這樣來解除緊張和壓力,他們就不會沉積下來為非作歹。
.

文.湛然
圖.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