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知訓練(五)】/ 湛然
覺知當下,就是覺知此時此處。其要點是:對周圍的一切,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知道只是知道,覺察只是覺察,而不起念想。
.
有一位名婆希的修行人,長途跋涉,風塵僕僕地趕到舍衛城去向佛陀求法,正見佛陀在城內一家一家托缽乞食,舉手投足都很優雅美妙,六根都已調禦攝護,安詳寂靜。婆希上前頂禮,請求佛陀為他說法,為他說無盡利益安樂之法。佛陀說現在正沿門托缽,不適合說法。但婆希再三請求,於是佛陀為他就地說法:“婆希!你應當這樣學習,見到只是見到,聽到只是聽到,知道只是知道,覺察只是覺察。婆希!當你能夠做到見到只是見到,聽到只是聽到,知道只是知道,覺察只是覺察時,你就達到沒有執著掛礙了。你若沒有執著掛礙,那麼你就沒有現在世,也沒有未來世。你沒有現在和未來這兩世,所有的憂悲惱苦就因此消散殆盡。”(原文見南傳佛教《自說經》第一品第十節)
.
〔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按:上文中,“你若沒有執著掛礙,那麼你就沒有現在世,也沒有未來世。你沒有現在和未來這兩世,所有的憂悲惱苦就因此消散殆盡。”這可能是傳抄有誤。似應:“你若沒有執著掛礙,那麼你就沒有過去世,也沒有未來世。你沒有過去和未來這兩世,所有的憂悲惱苦就因此消散殆盡。”
.
覺知而無想無念,稱為臨在。前面說過,只要覺知,即無浮念,這裡所說的“無想無念”,是說,不僅沒有浮念,而且不主動起念想。要隨時隨地保持臨在狀態。《佛藏經》云:“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是無想無念。”《大乘起信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傳心法要》云:“當體便是,動念即乖。”“息念忘慮,佛自現前。”大安禪師云:“阿爾(汝等)欲作佛,但無如許多顛倒攀緣、妄想惡覺、垢慾不淨眾生之心,則汝便是初心正覺佛”(《景德傳燈錄》)
.
你可以通過覺知一朵花,一棵樹,一個瓶子,一把椅子,等等,來培訓自己看只是看的能力;通過聆聽樂曲,周圍的談話聲,街上的車流聲,機電設備的噪音,等等,來培訓自己聽只是聽的能力。要經常練習。久久行之,你就會體會到“制心一處,無所不辦”的妙處。
.
你也可以覺知身體或者身體的某一個部分,例如手指頭、足指頭、掌心、膝蓋、胳膊,等等。進一步,你還可以覺知自性,覺知當下時刻。這都是在覺知當下。前面三章(覺知動作、覺知感受、覺知呼吸),以及下面一章(覺知心念),也是在覺知當下。
.
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每一件事都要有意識地做的習慣。切忌無意識地做!前面講了一個例子,這裡再重複一下,因為太重要了。據說,有一隻蒼蠅飛來停在佛陀的臉上,佛陀用手輕輕揮去。接著,又做了一次揮手的動作。弟子奇怪地問道:“世尊,您第一次揮手是驅趕蒼蠅,第二次揮手是為了什麼?”佛陀答道:“第一次是無意識的動作,沒有覺知到,所以有覺知地做了第二次動作,改正過來。”佛陀的這一示現,是教導弟子:每一個動作都要有意識地做,了了覺知;無意識的動作是無明,要立即改正過來。
.
問:如何覺知自性?
答:自性是內在的靈能。覺知自性,就是感受它,並且與之合一,安住其中。對眾生而言,身體是自性的軀殼,住宅。《六祖壇經》云:“色身是捨宅。”臨濟祖師云:“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頭人。”這是說色身如木偶,而操縱這個色身的是自性。故《修心訣》云:“百骸潰散,歸火歸風;一物長靈,蓋天蓋地。”二六時中,知飢知渴,知寒知熱,或嗔或喜,即是自性。色身是地水火風四緣所集,其質頑而無情,豈能見聞覺知?能見聞覺知者,必是汝之自性。祖師云:“四大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只汝目前歷歷孤明無形段者,始解說法聽法。所謂無形段者,即是汝之自性。”《大乘入楞伽經》云:“譬如木人及以起屍(令屍體起來行走、活動),以毘舍阇機關力故,動搖運轉,雲為(所為)不絕。”這是說:色身如木頭人、屍體,因機關力而動。這個機關力,即是自性之生命力。所謂覺知自性,就是感受到體內這一鮮活的生命力,並且與之合一,安住其中。保持覺知自性,則浮念不起,就能夠輕鬆自然地做到無念,或者專念。覺知自性綿密不斷,就是隨時隨地都在覺知到、感受到體內自性鮮活的生命力,並且與之合一,安住其中。在日常生活中,緣來即施,緣去即寂。無論做事,還是談話時,都要保持覺知自性,自在自主(不陷入妄想,不被境緣所操控)。《六祖壇經》云:“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
問:如何覺知當下時刻?
答:覺知當下時刻,就是深刻地意識當下時刻。當你深刻地意識到當下時刻的時候,就會處於一種不念過去、不思未來的凝然狀態。當然,你也可以去覺知當下本身,那個容納萬事萬物發生的空間。當你覺知這個空間的時候,也會處於一種不念過去、不思未來的凝然狀態。
.
坐在公園的長板凳上接受采訪時,埃克哈特·托勒說了一段頗富啟迪的話:“當你坐在這裡時,就只是看著周遭發生的事情,不加任何的詮釋,就只是與當下原本的情況同在。這樣,你大概就會知道坐在公園的長板凳上是什麼滋味。不需要添加任何東西的此時此刻——聲音、景象、人們、水聲、光影,容許它就是當下原本的樣子。而這就會帶來平靜,你不必老被捲入事件、念頭、情緒和反應中。你是那個更寬廣的空間,而這一切事情在裡面發生。你是這一切事情背後的覺知,沒有那個覺知,這些都不會在這裡,空間中就只有原子、分子。你是那個能夠讓整個世界存在的覺知,能夠明白的那個覺知,就是真正的你。不是籍由思惟概念,而是透過實際的了悟。
.
後退一步,容許現象世界就是它當下的原貌,容許此時此刻就是它當下原本的情況。這會讓你更深入自己,然後你可能會發現背景中突如其來的平靜,就這樣發生了。然而你必須具有警覺性,你需要保持警覺,警覺當下原本的情況,警覺到你的感官、覺受,以及感受背後的那個能量——也就是覺知。要有警覺性。沒有警覺性的話,你就會漂進思維裡面,開始想著下一件事情:明天我會發生什麼事情?做計劃有做計劃的地方,但不是在公園的長板凳上。這裡不是思考明天要怎樣的地方,因為你會錯失周遭這一切的美好和生命力(笑)。然後你感到冷,但你甚至用不著去想自己感受到的是'冷'。對,它只是一種覺受,你用不著稱它為'冷'。就算是這樣也很好,沒有關係,生命中不再有受制約的反應——總在反抗,總在反對什麼,總想抓住一個什麼。”《托勒:當下的開悟》
.
問:怎樣做“如鏡映物”的功夫?
答:覺知當前的境相,而無想無念。印光大師云:“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雲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於我何干?來不豫計,去不留戀。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
.
文.湛然
圖.網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