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界曼荼羅


梵名 Vajra-dhātu-mandala。又作西曼荼羅、果曼荼羅、月輪曼荼羅。為密教兩部曼荼羅之一。金剛頂經為其基礎。現圖金剛界曼荼羅為九個曼荼羅會所組成,故又稱九會曼荼羅、金剛九會、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九會之中,前七會為金剛界品,其中之前六會為大日如來之自性輪身,第七會為大日如來之正法輪身;後二會(即第八會、第九會)為降三世品,皆為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總稱金剛界曼荼羅。圖相以上端為西方,縱橫等分為三,故共有九會。

圖繪中央為成身會,若依準「從果向因」的下轉門之意義,第一會即是成身會,其下向左依順序為:()成身會,又稱羯磨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大曼荼羅。以五圓輪排列成十字,相當於五佛,中央為大日如來,其周圍為四波羅蜜菩薩,四方各有一月輪,內各置一佛,故有「四方四佛」之語,四佛亦以同形式排列,各有四親近菩薩,故共有十六菩薩;另有內外八供養菩薩、四攝菩薩、密教護持之諸天及賢劫千佛等圍繞,共有一六一尊,圖示佛果之實相。()三昧耶會,又稱羯磨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三昧耶曼荼羅。係諸尊各以器杖、印契等象徵其本誓之三昧耶來表示之形式。即中央月輪中安置由瓔珞、風輪等莊嚴而成之多寶塔,象徵大日如來之三昧耶身,塔身下橫置五股金剛杵,代表五智顯現之三昧耶形。四方四佛之三昧耶形依次為:東方阿閦佛為豎金剛杵,南方寶生佛為寶珠,西方彌陀佛為蓮花,北方不空成就佛為羯磨。其餘十六大菩薩、八供養菩薩、四攝菩薩等亦各皆以三昧耶形表示之。共有七十三尊,位置大致與成身會相同。()微細會,又稱羯磨會、金剛微細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法曼荼羅。即諸尊相互入於各自之三昧耶身,以顯「一尊具足諸尊之德」之義,故此曼荼羅表示諸尊各具五智無際智等重重微細之智用。共有七十三尊。()供養會,又稱大供養會。為四種曼荼羅中之羯磨曼荼羅。此會呈現諸尊相互供養之儀,故諸尊之形像,除五佛外,其餘十六大菩薩、四攝菩薩、八供養菩薩等,皆左手作拳,右手持蓮花,其上安置三昧耶形。共有七十三尊。()四印會,此會表示「四曼不離」之義,即賅攝四曼於一會。其圖式,中央為大日如來,東西南北四方各安置金剛薩埵、觀音、虛空藏、毘首羯磨等四尊,大圓輪之四隅安置四波羅蜜菩薩之三昧耶形(五股杵、寶珠、蓮花、羯磨),及金剛嬉、鬘、歌、舞等四菩薩之三昧耶形(三股杵、花鬘、箜篌、羯磨)。圖中之大日如來象徵四曼之所依,四波羅蜜菩薩則依次象徵四曼。共有十三尊。()一印會,此會表示四曼之諸尊皆歸於不二性海之義。其圖式,呈現大日如來一尊之單純圖樣,是密教修法中,特於修大日一尊法所用。大日如來安坐於圖中之大月輪,頭戴五佛寶冠,身著白色天衣,住於智拳印中。象徵五智圓滿獨一法身之義。()理趣會,又稱薩埵會、普賢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現金剛薩埵之身而以正法化導眾生之義。其圖式,中央為頭戴五智寶冠之金剛薩埵,四方安置欲、觸、愛、慢等四金剛,四隅安置意生、計里吉羅、愛樂、意氣等四金剛女;外院則安置四攝菩薩及金剛嬉、鬘、歌、舞等內四供養菩薩。然此會之內外四供養菩薩之位置獨與其他諸會相反,係表示內外無礙融會之義。共有十七尊。()降三世羯磨會,略稱降三世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現忿怒之身以降伏剛強難化之眾生。其圖式,中央之大日如來住於智拳印中,示現降伏四魔之形。四方四佛及十六大菩薩亦皆交拳現忿怒相,尤以金剛薩埵呈三面八臂之降三世忿怒明王之相更為特異。外金剛部之四隅安置金剛夜叉、軍荼利、大威德、不動等四大明王;或謂安置色、聲、香、味等四明妃。共有七十七尊。()降三世三昧耶會,此會表示大日如來降伏大自在天之本誓之義。此會之尊數與諸尊之排列與上會降三世會全然相同,惟其三昧耶形之安置相異;蓋以降三世會乃表現諸尊事業具足之身相,而此會則表現諸尊內證之德。圖中金剛薩埵之三昧耶形為八輻輪,乃一摧破之具,象徵眾生本具之堅固清淨菩提心,圖中之大自在天則象徵根本無明,故此會呈現以自性清淨之智光來驅除行者心內塵垢之儀相。

若依「從因向果」之上轉門而言,其意義係表示菩薩修行之次第,或真言行者斷除惑障及開發心地之次第,即:()第一會乃顛倒順逆而指降三世三昧耶會,即降三世明王自現三昧耶形,降伏貪瞋癡三毒,以去除成道之障難。()由三昧耶形變現為羯磨身,現大忿怒之相,左足踩踏大自在天,象徵斷除煩惱障,右足踩踏烏摩妃,象徵斷除所知障,此即降三世羯磨會。()既於前二會斷除三毒二障,則得般若之理趣,如是欲、觸、愛、慢等象徵內外心境之十七尊皆示現本初不生之體(般若波羅蜜多),此即理趣會。()成就五相成身觀時,行者自身即為本尊大日如來之體,乃賅攝一切諸尊於一體,此即一印會。()須得四佛加持,始能決定成佛之義,其時四佛現前,圍繞大日如來,此即四印會。()諸尊皆以寶冠、花鬘等禮獻予大日如來,呈現諸佛供養之儀,此即供養會。()顯現他受用身,而有現智身、見智身、四明等,顯示遍入微細金剛中之禪定之相,此即微細會。()於道場觀中,結如來拳印,由種子字而轉變為三昧耶形,此即三昧耶會。()復由三昧耶形轉變成威儀具足之毘盧遮那如來羯磨身,此即羯磨會。

全部九會共有一四六一尊,即佛體一三六尊,菩薩二九七尊,忿怒身四尊,執金剛神四尊,外金剛部一二尊。又除上記各會之次第外,另有多種說法,其中有表示「自證化他折伏攝受不二」之曼荼羅者,其次第為第一薩埵會(理趣會)、第二降三世會、第三降三世三昧耶會、第四四印會、第五供養會、第六羯磨會(微細會)、第七一印會、第八成身會(羯磨會)、第九三昧耶會;此一次第係表示由自證出於化他,復由化他歸於自證之意。〔尊勝佛頂修瑜珈法軌儀卷下大灌頂曼荼羅品、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現圖曼荼羅金剛界諸尊便覽卷一、兩部曼荼羅義記卷四、卷五〕

金剛界曼陀羅

 

一.依據經典

「金剛頂經」是「大日經」完成之後才問世的經典。它與「大日經」不同,不是單獨成立的經典。

「金剛頂經」和「大日經」都列入密宗三部經之一,原典是十萬偈(音記)十八會的六部梵文本。

不空三藏得自錫蘭,攜之歸唐,摘要譯成「十八會指歸」。

  「金剛頂經」是大日如來於色究竟天大摩尼殿說法,從五相成身觀開始,以至於金剛界三十七尊的出生,

建立金剛界大曼陀羅的儀則,以及將弟子與眾生引入曼陀羅,悟得行者自身的如來性,和成就佛身的修行法。

 

現行流佈金剛界諸經,以下列三本為主:

 

    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內容僅為十八會之第一會四品之中的第一品。

    宋朝施護把四品都譯就完,稱為「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有三十卷。

    唐朝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談及金剛界九會曼陀羅中的成身會、羯磨會、三昧耶會和供養會。

 

這三部經皆稱為金剛頂經,前二者略稱「教王經」,後者簡稱略出經」。

至於「十八會指歸」原名「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是不空三藏嫌梵文十萬偈十八會太過龐大,摘其大要而成。

所以廣義的「金剛頂經」是指「十萬偈十八會」之經。

狹義的「金剛頂經」是指初會的「初會頂經」,即不空的教王經,或略稱「真實攝經」,它是設修習供養方法的儀軌。

此經是大日如來與以金剛手為主的八大菩薩曼陀羅諸尊,在阿迦尼吒天宮的大摩尼殿,

與釋尊相互問答,談及如何以金剛界之修法,到達徹悟之境界的經典。

 

  「金剛頂」為金剛之頂,亦即像金剛寶那樣堅固的智慧(頂),包含表現大日如來智德的言詞。

與其說是藉理性把握住真理,毋寧說是對外界做理性的認識,並藉瑜伽去體認金剛頂。

它是一種具體的實踐哲學,以大日如來答覆釋尊所問「五相成身觀」為主幹,

分為五個階段的觀想法,也是修行者圓成本尊之佛身的獨特觀法。

  所謂「五相」,即1.通達本心、2.修菩提心、3.成金剛心、4.證金剛身、5.佛身圓滿;

通達本心,使己心清淨光明,使菩提心如金剛般的堅固,體會金剛性,五相具備而與佛合為一體,成就本尊之身。

 

  接著釋尊與大日如來,先後進入金剛界三十七尊的宮中傳述真言,各尊也住有大日如來的佛心,接受灌頂、承受金剛之名。

「五相成身觀」的行者,必須透過諸尊,使身成大日如來之身。到達悟入之境地,接著就是面對金剛界曼陀羅。

金剛界曼荼羅的結構

 

 

金剛界曼陀羅原為成身一會,而九會則似是集合九種曼陀羅者。

其圖相之義,金剛係表示菩提之智慧體,堅固不壞,且有摧毀一切之功能。

圖相排列順序如下:

    以成身會為首,最下為降三世三昧耶會,此即表示如來教導眾生,起化他之作用,係「從果向因」之下轉門,

    從成身會以下至供養會乃表示四曼。四印會表示四曼相互不離,一印會則表示四曼乃為絕對之實相而容納於六大。

  以上六會即三輪身中自性輪身之曼陀羅。

 

    理趣會為正法輪身金剛薩埵之曼陀羅、表示欲、觸、愛、慢之相。

    降三世羯磨會與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表示由於以上二輪身、對難以教化之眾生、顯示忿怒的教令輪身之降三世明王之容貌、而使之折伏。

  此外,降三世三昧耶會以下,逆向成身會,係表示菩薩之修行順位,係「從因到果之上轉門。

降三世三昧耶會則象徵以大悲之弓箭,射伏無明之怨敵,發起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誓願,乃至成身會係表示完成威儀具足之大日如來。

 

一、中央「毘盧遮那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即「金剛波羅蜜菩薩」、「寶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業波羅蜜菩薩」。

二、西方(上方)「觀自在王佛」即(阿彌陀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

三、東方(下方)「阿閦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

四、北方(右方)「不空成就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

五、南方(左方)「寶生佛」--其四周有四位菩薩,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

這五佛的金剛界大曼荼羅的佈置,即是如此之情形,再配合「鈎、索、鏁、鈴」四門金剛,

加上「華、香、燈、塗香、歌、舞、鬘、嬉戲」之八大供養,就是完整的「金剛界大曼荼羅」了。

 

「毘盧遮那佛」、「阿閦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代表了五智法流,

這五佛又化現種種神通神變,單單「毘盧遮那佛」就化生三十七尊使者出現,

各持標幟來利益救度天人蒼生,而一切法,就是「羯摩」、「入世出世」均是吉祥大光明普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