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永遠是佛教心中最軟的那一塊!/ 魔王 -Sam Liu18070

天王永遠是佛教心中最軟的那一塊!
啥苦差事都要會,除「包生子」還要「清水溝」,
清完水溝還要趕去「顧大門」……

現代佛教徒對於「佛教藝術」這塊,
著眼點通常放在「佛菩薩」,
至於佛菩薩以外的嘛……通常就顯得無感了。
作畫也常單調的選擇佛菩薩端坐或立於中間,
佛教故事畫的挑戰反而很少見?

看的魔王有時候真想學「役小角」質問釋迦佛:
「能來點新鮮的嗎?佛教又不是只有佛菩薩這一千零一種題材,是吧?」

反觀唐宋的佛教文化多是由「佛菩薩、羅漢弟子、明王金剛、天部鬼神」共同構成,佛教題材相較於現代實在有趣的多。
尤其是稀奇古怪的故事與靈驗事蹟都是他們最愛的作畫題材,
例如北宋的《圖畫見聞誌》一書就提到很多畫師:「工畫佛道鬼神。」

為何畫家愛畫?因為觀眾愛看嘛!
嗯……你就把它想像成是在畫漫畫或拍電影吧。

而這也直接帶動了「全民瘋佛教」的熱潮,
就像你雖然不聽五月天,但電視天天給你強力放送,看久你也會哼一小段,
佛教就是這樣深入當時的民心的!

所以魔王每次在外面講專題時,總喜歡問大家:

「張勝溫《大理國梵像卷》一打開有一半是護法神,
又敦煌的各式千手觀音圖四周均圍繞著明王與無數天部,
但你的眼光全放在佛菩薩身上,
一幅國寶佛畫,你只了解4分之1?這樣你不覺得很可惜嗎?」

舉個例吧……
就像6/20魔王去台中科博館看「敦煌風華再現」特展。
其中有幅五代時期敦煌98窟的「于闐國王像」,
看著這位「大聖大明天子」手持臥香爐,全身貴氣四射,
頭上王冠鑲滿寶石猶如繁星點點,最上面還裝飾著北斗七星,
簡直就是在向眾人炫耀:「啥叫"天子"?看我頭上頂著星空,夠"天"了吧XD」

但將這個很"高調"的于闐國王從頭看到腳,
卻發現這位大哥「腳下踩著一個女人?」

OK,問題來了!
「為何于闐國王腳下踩著一個女人?」
不清楚的人,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國王將女人踏在腳下,難不成是代表「男尊女卑」?
哼!這于闐王真是太沙豬、太變態了!

唉呦,大人冤枉呀~~~

首先,這位國王腳下的女子那可不是尋常人,
而是「地天女」!
大地能乘載萬物,區區一個人類根本不算啥,自然也談不上「虐待」…
那為何于闐國王腳下有「地天女」捧著呢?
這就與于闐的開國神話有關係了:

根據《大唐西域記》記載:
「瞿薩旦那國」也就是「于闐」。
當初這塊土地虛曠無人,只有「毘沙門天」獨自「宅」在此處。

直到公元前300年……
西邊來了個阿育王的「無憂太子」,因為被皇妃陷害遭挖眼逐出印度。
東邊則冒出個戰國諸侯「東土帝子」,被責罰流亡。
兩批失意的人馬,就這樣好巧不巧都來到此山明水秀的土地上?
於是一場爭奪地盤的戰爭就這樣開打了!
(毘沙門天:咦?這好像是我家??? )
後來從東邊來的打贏了,便在此建國安民。

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
老百姓安居樂業,王國也是日益興盛,
但其實這時的于闐王庭正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在古代,一個國家要長久發展,
皇室血脈的繼承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立儲」永遠是國家大事!
那反過來說,國王如得了不孕症?這國家不就GG了?

此時的于闐正是處於如此尷尬的場景……
也許這位「東土帝子」真得了不孕症,不管直著生、橫著生,就是生不出兒子!

於是「乃往毘沙門天神所祈禱請嗣。」

把「戰神」毗沙門天當送子娘娘?這感覺好像有點拜錯廟跑錯棚XD
不過毗沙門天很慈悲……
OK,沒兒子是吧?那就變出一個給你!
於是「神像額上,剖出嬰孩,捧以回駕,國人稱慶。」
打仗的人就是不一樣,迅速效率,連懷孕的時間都省了。

因此既然是毗沙門天給的兒子 (不是人生的) ,
《西域記》說:「王甚驍武,敬重佛法,自云毘沙門天之祚胤也。」

但可能這小孩「不是人」,吃不慣人類的母乳,
國王只好再將兒子帶到毘沙門天廟,請「親爹」想想辦法……

於是「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狀如乳,神童飲吮,遂至成立。」
正因為這位「神童」,也就是後來的于闐王是吃「地乳」長大的,所以于闐國又稱為「地乳國」!

線索到這裡全連結上了!
話說毗沙門天有種特殊造型叫「兜拔毗沙門天」。
與穿漢式甲冑的毗沙門天不同,
此尊除身穿波斯式的甲冑,腳下還有位「地天女」上托雙足。

一般學者是認為「兜拔」可能代表「吐蕃」,
但從上述神話看來,魔王比較認同這種造型是從于闐傳到中國再傳到日本的。
就如《圖畫見聞誌》中提到:「西庫有明皇先敕車道政往于闐國傳北方毗沙門天王樣來…」

所以為何于闐國王腳下有「地天女」捧著呢?
因為他是在模仿毗沙門天這位「親爹」的威武呀!
也明明白白告訴國民:

「毗沙門天我爹地,地天神女我奶媽!」
「我靠爸,我自豪!」藉此來強調王位的神聖性。

那如果你不知道于闐國的歷史或神話,
當我們在欣賞另外一幅中唐237窟的「決海圖」壁畫時,
也可能鬧出另一齣笑話:
「為何舍利弗與毗沙門天在打架?難道響應"網內互打免費"?」

ㄜ……
其實舍利弗與毗沙門天這兩人的動作不是在拿兵器比武,
而是在「通水溝」啦!

《西藏記》中有提到另一個于闐的開國神話:
此處土地(于闐)其實在「迦葉佛」時就已建國,也有百千「五通聖人」來此教化,
但因為當時的國人理都不理這些聖者……

「五通?通啥通?馬桶通不通呀?」

這下觸怒了水天與火天將此國「斷水斷電」,
或說是龍族,將這片土地淹成大湖!

直到釋迦牟尼佛與弟子們來臨此國,
以363道光芒,集中射於湖上睡蓮,光芒合一之後,繞湖三匝而消失於水中。

此時,釋迦佛便命「舍利弗」、「毗沙門」,一個用錫杖、一個用長戟去掃「水溝」,於是湖水乾涸,本來被淹沒的土地就又浮現了上來!

佛陀便對阿難說:
「我滅度後,此地可稱為Li-Yul,光芒三次所繞之處,可呼為U-then,建設都城,城中有五塔。」這就是「于闐U-then」這塊土地的由來。

《于闐教法史》的「決海故事」也大同小異,
清水溝的還是「舍利弗」與「毗沙門」。
只不過這次佛陀有告訴他們為何要清水溝的原因了:
「這片大湖,是三世佛的另外一個世界,
以後將成為人眾居住的處所。
現在湖上那一片片睡蓮,以後將成為一座座寺院,
會出現許多菩薩。所以你倆去把大湖淘淨,
使它以後成為人眾居住的地方吧!」

因此有學者認為剛剛提到的363道光芒,應該更正為365道光芒,
這樣才符合當初于闐國的寺廟總數!

原來一幅畫包含如此多訊息!

所以我們從:
敦煌98窟知道:「于闐與毗沙門天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敦煌237窟知道:「舍利弗與毗沙門天的"決海"讓于闐又再次輝煌!」

反言之,如果你不認識「兜拔毗沙門天」這奇特的造型
當然也不會了解為何于闐國王腳下有「地天女」。
又因為不認識于闐國與毗沙門天的地緣關係,
也不能了解為何是由舍利弗與毗沙門天在此地「決海」了嘛!

講了那麼多,其實魔王重點只有一個:
就是「了解佛教"豆知識"也挺重要的!」
在現代,不屬於佛菩薩的都算豆知識了><
但在古代,這些神話與歷史背景,往往是他們作畫的絕佳題材,
而當我們看著精彩的故事圖時,
除體會佛菩薩的慈心悲願,了解明王天部護法的功德,還附贈古代有趣的文史采風……
這樣合起來,不正是一堂最完美的「人文之旅」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