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當下就是對過去或未來的境界一概都不管 / 觀證1106

觀自在的覺性,簡而言之就是觀看自己的心還在不在,這點很重要,尤其對一個行者來說是一個成敗的關鍵,時時觀看自己的心還在不在,這就是覺性,對於一個初發心直至成佛的行者來說,覺性絕對不可缺少,否則絕無明心見性之一日。
.

然覺性如何來修呢?很簡單只要做到手到心到,腳到心到身到心到,隨時保持人在那裡心在那裡,讓自己的心不讓它到處漂浮,讓自己能制心一處,這就能保持覺性,這就是當下觀的修法。
.

觀當下就是對過去或未來的境界一概都不管,是要訓練我們的第六意識,只讓它在現前的境界上起分別,也就是專注在現前的境界上,不管你當下是在吃飯、說話、開車、走路、煮飯或者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每一個當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

觀當下就是要我們能觀的功能,隨時都能歷歷現前,例如吃飯,一口飯咬幾下,吃什麼、好不好吃、酸、甜、苦、辣清清楚楚,走路的時候觀照自己的腳步,每踏一步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為什麼要修三際托空,讓第六意識保持空靈的原因,就這樣一直訓練自己,時間久了心自然會慢慢定下來,當然若能再配合靜坐,就更為殊勝了。但是,有一點要大家特別注意的,就是在觀當下的當時,連觀都不能執著,一執著事情反而做會做不好。
.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在做人做事當中,要用心觀察每一個當下,事情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你現在正在做的,做了就過去,說話也一樣,說了就過去,所以現在心不可得,既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當然更不可得。
.

金剛經又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每一個當下,佛陀更要我們在過去、現在、未來這三種生滅的現象當中,去觀察『應該』無所住,無所住就是對於現前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
.

『應』是本來,本來就無所住,用了無所住,不用也無所住,因為所有的現象不會停留,既然本來就無所住,所以大家都可以儘管放心的『生其心』,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做事,做了事以後,心裡頭不會留下境界,心裡頭乾乾淨淨,修行將來能不能成就,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關鍵。
.

圖.文/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