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星雲大師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自有人類文化以來,生命的起源就一直困擾著無數的思想家、哲學家。雖然有不少人窮其一生努力在探究,急欲解開這個謎題,但千古以來唯有釋迦牟尼佛和歷代悟道的禪師們道出了原委,卻又不易為人所瞭解。一般人對生命到底從何而來?如古人云:「齊生齊死,齊賢齊愚,齊貴齊賤;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聖亦死,兇惡亦死;生則堯舜,死則腐骨;生則桀紂,死則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異?」

由於古今人士對生命的所以然,大都所知不多,因此有人把人生的歷程看成「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也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然後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了生命,最後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下交還了生命。」甚至連孔子都教誡他的門人子路說:「未知生,焉知死?」何況是一般人?

其實,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提起「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的疑情。生,不會像孫悟空一樣,突然之間從石頭裡蹦出來。人既不是石縫裡蹦出來的,也不會無緣無故從天上掉下來,那麼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依一般世俗的說法,人是父母所生!父母從哪裡來?從祖父母來!祖父母從哪裡來?從曾祖父母來!曾祖父母從哪裡來?……,一代一代往上追溯,最後就不得而知了。

人從哪裡來?人類學家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猿猴從哪裡來?從爬蟲類演變而來!爬蟲從哪裡來?從細胞繁殖而來!細胞從哪裡來?再往上推進,也是找不出一個最後的答案。

人從哪裡來?基督教說,人是上帝創造的!但是上帝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人從哪裡來?印度外道說,人是從梵天的口中生出來的!同樣的,梵天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人從哪裡來?佛教說,生命是緣起而有的。緣起是什麼?就是由很多的條件因緣合和而有,他不是單一存在,也不是突然而有。

根據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有情眾生由於累劫的「無明」煩惱,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阿賴耶識在母體子宮裡漸漸孕育成色心和合的生命體,是為「名色」;名是生命體的精神部分,色則指物質部分。數月之後,生命體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成熟,稱為「六入」;胎兒脫離母體後漸漸開始接「觸」外境,並對外界的苦樂感「受」產生「愛」與不愛,進而有了執「取」所愛的行動,結果由於身、口、意行為的造作,又種下了後「有」的生命體,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於是「因為『無明』的關係而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產生業『識』,有了業識,所以有精神與物質的『名色』,有了名色故而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入』,透過六入與外境接『觸』,有了觸覺就有苦樂的感『受』,有了感受就會揀擇貪『愛』,有了貪愛進一步就會執『取』,執取的結果有了後『有』的生命,因為後有的因緣而出『生』,生命又會隨著緣滅而『老死』」。因此在十二因緣的循環之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所以佛教的「十二因緣」,明示一個人的生命是三世流轉的,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循環不已,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對生命看法的最大不同。

一般宗教對生命的思考模式都是直線式的,佛教講生命則是環型的。譬如基督教講:「人從哪裡來?」「人從上帝來。」「上帝從哪裡來?」「上帝本來就有,不需要從哪裡來。」這種道理不能普遍而平等,無法令人信服。佛教的主張是:「人從哪裡來?」「人從死來。」「死從何來?」「死從生來!」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我們的心則有生住異滅,生死永遠不停止,就像時鐘一樣,從一點走到十二點,再由十二點走到一點,循環不已,哪裡是開始?到哪裡才能結束?事實上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就等於常有人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如果先有雞,沒有蛋,怎麼會有雞呢?先有蛋,沒有雞,怎麼會有蛋呢?

佛教認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輪迴、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裡輪迴,就是靠著「業」這條線來維繫生命。業的生命線猶如念珠的線一樣,一顆念珠等於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著「業」來串連,就像一條線把念珠串成,不會散失。所以佛教說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迴」

過去有一首歌〈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管流到哪裡,又會再流回來。生命之流不但在五趣六道裡流轉不停,而且佛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我們的生命不是突然而有,也無法單獨存在。例如,我們要仰賴農人耕種,才有飯吃;要有工人紡織,才有衣穿。甚至父母養我、老師教我、社會大眾共同成就之外,還要自然界的陽光、空氣、水分等宇宙萬有「眾緣和合」,我才能存在;如果宇宙萬有缺少了一個因緣,我就無法生存了。

也就是說,吾人的生命不是建築在自己的身體上,而是必須仰賴士農工商、社會大眾的眾緣成就;失去大眾的因緣,吾人的生命就難以維繫。尤其在眾多因緣當中,因為父母相愛,有緣結合,再加上我的業「因」和他們為「緣」,因此生養了我。所以,我們要研究生命從哪裡來?簡單說,生命是從因緣所生,人是從業感而來,由於我們的行為造下各種業,最後就會隨業而受報,所以生命就在「因緣果報」裡隨著業力流轉不停,這就是生命的去來。

人,生從何來?死了又往何處去?宇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其實天台宗的「百界千如」最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個法界又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們的自心裡。我們的心,就時間來說是「豎窮三際」,就空間來說是「橫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宇宙萬有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

佛教有一部《大乘起信論》,就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真心。真心就如一塊黃金,把黃金做成戒子、耳環、飾物、碗筷等,甚至把它丟進陰溝裡,或棄置垃圾堆中,它的形態雖然千變萬化,但是黃金的本質卻永遠不變。正如一個人的生命,雖然在中陰身時不得不受生,已生不得不變老,已老不得不生病,已病不得不死亡,但是在生老病死的不停流轉中,我們的「真心」卻是圓成周遍,恒常不變的。

所以,世界可以毀滅,而我們的真心不會毀滅;生命的形相雖有千差萬別,生命的理性則是一切平等。只是凡夫在分段生死中,一期一期的生命因有「隔陰之迷」,也就是說換了身體就不知道過去的一切,致使千古以來生命之源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生命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起源、終始,生命只是隨著因緣而有所變化,隨著我們的業力而相續不斷,因此只要我們對佛教的緣起性空、三法印、業識、因果等義理能通達明白,則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即不問自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點鐘的痞客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