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私下問我(蔣揚仁欽)有關福智接班人一事,這是我第一次公開表達對此的想法:
.
是否能請教一個問題;或能代為請教具德證量的師長,尋求解惑:就佛教而言,無論是經、教、論,或顯、密裡,可有看過、聽過,記載過,有在家居士是女眾來帶領男、女眾僧團亦被這樣的團體稱之為上師的人嗎?這樣的團體是否是正信佛教?至誠希求能獲得解答,感恩!感恩!
.
我知道您要問什麼。我對金女士了解不夠,僅有的一些資訊也全靠第三者,所以我無權評論。但是,此人(無論男女)是否具備上師條件,絕對不能因為某些上座法師所說的「常師父把棒子都交給她了,還擔心什麼,不會錯的!」,而是要靠自己的親眼、親耳去觀察。更何況我們又沒有親自聽到日常師父交接棒子的情況,光憑第三者,很難相信。
.
我知道您們很多人沒有機會觀察,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先不要依止。從教理上,先以「大教典」為師;從修行上,先以「愛他心」為師。
.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的做法很本末倒置。為什麼呢?日常師父的根本上師−第十四世尊者的話不聽,卻聽信日常師父的(所謂)接班人−金女士的話,這不是很奇怪嗎?講白一點,到底是日常師父的根本上師厲害,還是日常師父的接班人或弟子厲害?請三思吧!
.
第十四世尊者的原話就是:「在未確定某人是否具足上師條件之前,先不要依止此人,先做法友想。同時,好好學習大教典的內容。」
.
請問,如果就視師"如"佛,修持來說。日常法師示現涅槃,日常法師說:「就接下來接我法位的人(意指金女士),如果將她視為大師看,對你覺對有好處。」
.
答:請問是您親耳聽到這句?
.
如果上師說的,死後可以不做嗎?
.
答:不如法的可以。既然尊者都說「觀察上師」是件如法的行為,當然可以不須無條件的接受。
.
這是我長久來的疑問,這讓我想到,日常法師說:「來學佛,還是來學"我"」。
.
答:就如日常師父及您所說的「來學佛,還是來學"我"」所以一切準繩並非以某人為主,以法為主,此法以大教典為主。
.
補充一句:日常師父的根本上師還在世,那就是尊者。尊者都反覆說了叫我們觀察上師,那我們還猶豫什麼?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本末倒置。
.
廣論前行的視師如佛之修持是為了將來成辦密法的上師瑜伽、奠定此密法的基礎而說。如果日常師父以顯教為主,不談及密法的話,是不需要將日常師父視為佛陀的。
.
今天發了有關福智一篇文章,再次產生極大爭議。爭議不怕,怕不知道爭議的分歧為何。
.
本人再次重複分歧重點:
.
我至少聽了上百次尊者親自說:「自己觀察此人是否具足上師德相,再去依止。」叫我們自己去觀察,不是經由第三者。
.
但福智的上座法師,如淨遠法師,說:「常師父把棒子都交給她了,還擔心什麼,不會錯的!」(聽說有這麼說過,如果說錯,請指正我。)
.
這兩種說法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差距:前者叫自己觀察;後者叫我們不需觀察,只要接受日常師父的安排就好。這就是分歧!
.
還有,我突然看到有人提出下述貼文:
.
師父說:「這一生,我覺得最最受用,最最受用的是,不但理論了解,親眼看見,真的有人他能夠把大師的教法,真正的在他身上面,迸發出光明來。下面總有接我位子的人,假定說你還是跟在這裡,你一樣把他看成大師看,對你絕對有好處。」
.
果真日常師父所說,那很明顯的,日常師父所說就與尊者所說有違。日常師父的接棒人若真要當成宗大師看,那日常師父的根本上師不就要當成佛看了?現在常師父的根本上師與常師父的接棒人想法不同的時候,請教一下,作為「佛」與「宗大師」間產生矛盾的我們該怎麼辦?
.
一檔歸一檔,事實求是。我絕無不敬日常師父,也因為日常師父的接引,我父母才會送我到達薩,所以非常感恩師父他老人家。但上述引文果真出自日常師父之口,這種說法確實與尊者平常堅信的概念有極大的相違。作為尊者的弟子,確實有必要幫忙澄清尊者的真實思想為何,這是我的責任。
.
蔣揚仁欽(雖然本人盡力回答每個問題,但請不要將我的回答作為標準!我的答覆只是個參考,最終還得靠您們自己的智慧,配合著大教典及自己的經驗去做最後判斷。您們覺得我所說的有用,請廣傳;無用,請不予理會。)
.
文.蔣揚仁欽
圖.網路
PS..既然有爭議,就相信自己吧~
達賴喇嘛:「在未確定某人是否具足上師條件之前,先不要依止此人,先做法友想。同時,好好學習大教典的內容。」
因某事件引起眾人對上師信任與否,相信者說相信,不信者說不信,眾說紛紜已是爭議。
信不信不是聽誰所說,或哪邊人多信哪邊,若佔多數那方只是基於某種因素暫無法離開呢?
請聽下面連結最後一段法師們的反應與回覆,是信心滿滿的說不離開嗎?
https://youtu.be/s7BmRKH2tlc
既然是針對法師們說的話,這聲音檔是怎麼流出的?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有疑才會進步。佛陀曾拜師學藝,也是有疑離開。更何況福智學員幾個真的長期跟在上師身邊? 而出走的那幾位僧眾正是最直接面對上師的「住持」,請問該相信哪一方?
若我們沒有親自了解內幕,那麼請相信自己,所謂依法不依人,依止佛陀的教法,先不依止此上師。
...
觀證寫於 2012年1月5日 18:04
當我們遇見行為有違道德倫理之人時,到底該不該導正他? 是否應如六祖壇經:『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非;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還是佛言的:「默擯之」呢?
第一.從佛法修行觀點:
(一) 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1.但見一切人時,不專指他人,還應包括自己。2.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不是不見是非善惡過患,而是透過知人的是非善惡過患,而能有所感受、領悟、覺醒。
(二) 何謂:「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自性不動。」__行者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見人見己,清楚是非善惡過患,又不被是非善惡過患所綑,反藉此而能見法,即是自性不動。
(三) 『若真修行人,不見他人非;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把別人的行為當作自己的借鏡,警惕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錯誤,修行當「只見己過,不見人非。」時時往內觀察自心,不往外批評,處於順逆的環境下,內心清楚不為外界所動,是真修行人。此為修行的第一步:「常見己過」,真正的懺悔,才能提昇自己。
(四) 佛如馴馬師,是最好的調御丈夫(教育家),對徒眾教育,上等弟子,一聽就可依教奉行;次等弟子,必須嚴格教訓;三等弟子,則要用棒喝打罵教育;劣等弟子, 則打罵均不在意,佛即以「默擯之」。(默擯:沉默擯棄之意。此法係針對頑劣、惱怒等僧尼,共同常住時,不堪共住;由住持或當家於白羯摩中、提出討論,共同通過的一種責罰方式。)
第二.從做人處世思維:
(一)若那人是自己子女,行為有違道德倫理,您是否「不見他人非」而「默擯之」?
(二)若那人是自己的父母,又剛強難化,您是否「不見他人非」而「默擯之」?
(三)師父糾正徒弟或出家師父指正在家居士,是否師父沒有做到「不見他人非」而「默擯之」?
(四)若以一切眾生皆為我父母之觀點,即無:他人家的事或我家的事之差別。
第三.分析思維:
(一)相信當是自己的父母或子女,應會盡力善巧方便、隨緣度化,而不坐視。因為我們知道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如果在我們這一生,能給一個「善緣」,他們將可能改變未來得到的果報,這也是佛說:眾生只要稱念一聲佛號,皆能成就佛道之意義。
(二) 假使遇人行為有違道德倫理,不善巧加以導正,大家各管己事,試問這世界如何更美好?? 又,是否讓他在未來造作更大的惡業而受惡果呢?? 當初提婆達多在被趕出僧團之前,佛、比丘也都曾勸導過他,不得已才將他擯出,也是希望他能慚愧懺悔。另__佛陀為救五百商人而殺盜匪,又是為何而作??
第四.從佛法修行&做人處世觀點合併:
(一) 一切皆以「心」的出發點來檢視自己。想做是為什麼 (求取私名?還是為利益大眾?)不想去做又是為什麼? (不想惹來麻煩?) 若當作時,是為他人設想,如他做不當之事將會令他受不善之報(如言不為人信!) 或設而影響他人對所處團體產生不信、不敬,繼而衍生更多不善的波動又何如?如此,還是「默擯之」?
(二)修行除「常見己過」外,亦應明是非善惡。佛法真空妙有,不執空有,無住生心,清楚明白為何而作,作後即放下,不生二心,即是學佛修行無為境界。